貓眼瘡的癥狀是什么?貓眼瘡怎么治療?

貓眼瘡的癥狀是什么?貓眼瘡怎么治療?

貓眼瘡

  貓眼瘡是指頭面手足部位生瘡,瘡面起紅斑成片者。亦名寒瘡。本病類同于西醫學的多形性紅斑,重癥稱史-約綜合征,是一種原因尚不明了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。臨床特點為多形性皮疹,對稱性好發于手足背、前臂及小腿等部位,多見于春秋季節。

目錄

1.貓眼瘡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貓眼瘡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貓眼瘡有哪些典型癥狀
4.貓眼瘡應該如何預防
5.貓眼瘡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貓眼瘡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貓眼瘡的常規方法

1.貓眼瘡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
  總由稟賦不耐所致。或因氣血不足,風寒之邪外襲,致營衛不和,氣血凝澀;或因風熱外感,飲食不節,恣食肥甘辛辣,脾失健運,積濕生熱,濕熱內擾臟腑,我淫郁郁肌膚而致病;或火毒熾盛蘊結肌膚所致;也可因病灶感染、藥物、魚、蝦、蟹等引起。

2.貓眼瘡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
  嚴重者全身情況嚴重,有高熱、惡寒、頭痛、扁桃腺腫痛。皮損廣泛分布,為水腫性鮮紅或紫紅色斑,迅速出現水皰或大皰,皰壁松弛易破,破后形成大片糜爛,尼氏征陰性。粘膜損害廣泛而嚴重,眼、鼻、口腔、肛門、尿道、呼吸道均可累及,發生水皰、糜爛、潰瘍甚至壞死。可并發肺炎、心包炎、心肌炎、消化道出血、胰腺炎以及肝、腎損害,若不及時搶救,死亡率較高。

3.貓眼瘡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皮損初起多為紅斑或丘疹,也可由風團或水皰等,可相互融合,紅斑顏色鮮紅,或暗紅至紫紅。典型者中心部位常發生重疊的水皰,斑的周圍繞有紅暈,形成虹膜或耙形。損害好發于手背、手掌、指緣、足背、足底、顏面頸旁,少數累及全身皮膚,有時粘膜上亦可發疹。常呈對稱性。自覺燒灼、疼痛,有時瘙癢。愈后又暫時性鱗屑或色素沉著斑。發病急驟,皮損發生前常有發熱、頭痛、咽痛、倦怠乏力、全身不適、關節、肌肉酸痛等前驅癥狀。病程2-4周,可自愈,但常反復發作。

4.貓眼瘡應該如何預防

  貓眼瘡怎樣預防:

  1、首先要去除可疑致病原因,如控制感染,停用可疑致敏藥物。

  2、寒濕阻絡證患者,應注意保暖,避免冷水、冷風等寒冷刺激。

  3、忌食魚、蝦、蔥、蒜等發物。

  4、重癥患者,若全身大皰濕爛、瘡面暴露,應注意床上用品消毒與更換,防止感染。

5.貓眼瘡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貓眼瘡是因其瘡形如貓之眼,光彩閃爍無膿血而得名,是一種急性炎癥性皮膚病。以皮損表現為紅斑為主,兼有丘疹、水皰等多形損害,常伴粘膜損害,自覺瘙癢、輕度燒灼感為臨床特征。

6.貓眼瘡病人的飲食宜忌

  一、貓眼瘡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

  宜食皇冠奶酪、箭蝦、黃蝖、明月梨。

  二、貓眼瘡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

  1、忌食魚、蝦、蟹、蒜等發物。

  2、忌食辛辣腥發之物。

  3、忌煙酒。

7.西醫治療貓眼瘡的常規方法

  一、風濕熱型

  【證見】紅斑顏色鮮紅,并見較多的水皰或大皰,常伴有發熱,咽痛,口干,關節酸痛,大便秘結,小便黃赤。舌質偏紅,苔薄黃或黃膩,脈滑數或弦滑數等。

  【治法】疏風清熱利濕。

  【方藥】

  主方清肌滲濕湯(吳謙等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。

  處方:柴胡、木通、澤瀉、梔子各12克,升麻、黃連、蒼術、厚樸、浮萍各9克,生甘草、陳皮各5克,土茯苓30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大便秘結者,去蒼術、陳皮,加大黃12~15克(后下)。咽痛者,去蒼術、陳皮,加玄參、知母各12克。關節酸痛者,加防己、秦艽各12克。熱盛者,去蒼術、厚樸、陳皮,加板藍根、金銀花各15克。

  二、風寒型

  【證見】每于氣候寒冷時發生或發作。紅斑呈暗紅色或紫紅色,可有水皰,指(趾)可腫脹,患部觸之涼,可伴有惡寒、肢冷。舌質淡紅,苔薄白而潤,脈濡緩等。

  【治法】祛風散寒,調和營衛。

  【方藥】

  主方桂枝湯(張仲景《傷寒論》)加減。

  處方:桂枝、當歸各12克,赤芍15克,生姜3―4片,大棗6枚,羌活、川芎、炙甘草各9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三、血熱型

  【證見】紅斑色鮮紅或紫紅,可見水皰或血皰,局部灼熱感;伴有口干,煩躁易怒,大便干結,小便黃赤。舌質紅或紅絳,苔薄黃,脈弦數或滑數。

  【治法】清熱涼血。

  【方藥】

  主方犀角地黃湯(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)加減。

  1、處方:水牛角30一60克(先煎),生地黃30克,赤芍、紫草、丹參、白茅根各15克,牡丹皮、茜根、黃芩各12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  2、中成藥:

  (1)清開靈注射液,每次20毫升,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

  (2)丹參注射液,每次20毫升,加入5%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,靜脈滴注,每日1次。

  四、貓眼瘡的外治法

  1、外搽爐甘石洗劑或三黃洗劑。

  2、如有糜爛、滲液者(繼發于水皰、大皰),宜用黃柏、地榆、金銀花(或葉)、生甘草、側柏葉、苦參各30克,煎水外洗及濕敷。濕敷之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減少者,可外涂青黛散油。

  3、口腔粘膜受損者,可用金銀花、生甘草、菊花各30克,煎水含漱;局部并可外用喉風散或西瓜霜。